在山东淄博的东北部,有一座承载着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临淄。从姜太公封齐立国,到管仲辅佐桓公称霸;从稷下学宫的百家争鸣正规配资开户,到足球起源地的活力迸发——这里不仅是烧烤美食之都,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01 姜太公封齐,奠定八百年基业
三千年前的渭水边,直钩钓鱼的姜太公与周文王相遇,成就了一段千古传奇。辅周灭商后,姜太公(吕尚) 被封于齐地,建立了齐国。姜太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被历代帝王尊封为“武圣”、“武成王”,民间尊其为“神上神”。他制定了“因其俗,简其礼”的治国方针,奠定了齐国八百年的基业。
姜太公祠位于临淄城区,是依姜太公衣冠冢于1993年重建的纪念性场馆,可以从以下几点看姜太公一生传奇。
展开剩余95%祠前广场:初见便是震撼步入祠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巍峨的"天齐至尊"牌坊。这四个字不仅是对姜太公历史地位的极致推崇,更暗合了齐国国名的由来——齐地古称"天齐",源于此地有"天齐渊",古人认为这里是天的中心。
仔细看,旁边还有一座"丘穆公祠"牌坊。这是为纪念姜太公第三子丘穆公而建,他因镇守营丘而以地为氏,成为丘(邱)姓始祖。这座牌坊由花岗岩砌成,上面的楹联诉说着千年的家族迁徙史。
主殿细节:穿越三千年的对话主殿悬挂的"姜太公祠"金匾,由已故著名书法家、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书法端庄大气,与殿宇相得益彰。
殿内中央供奉着姜太公彩绘圣像,但别忘了仔细观察两侧的配享——左边是齐丁公,右边是齐桓公。这样的安排体现了"始祖居中,贤君配享"的传统礼制。
殿壁四周的壁画堪称一部姜太公生平连环画:
"姜氏封吕"展现了他的出身 "渭水垂钓"刻画了那句著名的"愿者上钩" "孟津会盟"记录了诸侯反商的历史时刻 "牧野大战"再现了决胜商军的壮观场面 "封齐就国"描绘了他建立齐国的开创之举留意殿内的楹联,如:"灭纣传佳话,辅周论封神"、"斩将封神功贯古今人第一,兴国治齐才兼文武世无双"。这些对联精辟地概括了姜太公的丰功伟绩。
⛩️ 配殿格局:文脉与道统的延伸西配殿(五贤殿) 内供奉着五位齐国杰出人物:管仲、孙武、孙膑、司马穰苴、田单。这个安排颇具深意——既体现了姜太公的开创之功如何孕育了后世的文治武功,也展现了齐文化一脉相承的智慧传承。
东配殿(五祖殿) 则供奉道教的五位重要人物:东华帝君、吕洞宾、张天师、王重阳、邱长春。这是因为在道教信仰中,姜太公被尊为"兵家鼻祖",在民间信仰中更具有神格化的地位。
⚰️ 衣冠冢:最易错过的核心遗迹姜太公实际葬于西周镐京,眼前的衣冠冢是齐人感念其功德而建。冢前的"周师齐祖"石坊用四个字精准概括了姜太公的双重身份:既是周文王的老师、周朝的开国太师,又是齐国的始祖。
仔细观察衣冠冢的墓碑,上面刻着"武成王姜太公衣冠冢"。"武成王"是唐肃宗追封给他的封号,与"文宣王"孔子并列,可见其在历代王朝中的地位。
后裔认祖碑林:活着的姓氏博物馆祠内最令人震撼的可能是那片后裔认祖碑林。这里立满了来自海内外姜氏后裔敬立的石碑。据考证,出自姜姓的姓氏有100多个,常见的有姜、吕、丘(邱)、高、崔、卢、丁、许等。
如果你姓这些姓氏,不妨在这里寻找自己的根脉。每一块石碑背后,都是一个家族跨越千年的寻根故事。
02 临淄齐国故城深度探秘:藏在夯土与残砖中的东方帝都密码
️ 排水道口:世界城市史上的奇迹在故城大城西墙下,有一处看似普通的石砌洞口——这便是被誉为世界城市建筑史上奇迹的排水道口。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巨型青石并非随意垒砌。水道内部被巧妙设计成分层结构,既能有效分流雨水和生活污水,又能防止敌人通过水道潜入城内。更令人惊叹的是,这套系统从西周一直使用到汉代,持续近千年。
站在这里,你仿佛能听到流水潺潺,看到齐国工匠们如何将实用功能与军事防御完美结合,创造了这项跨越时代的工程杰作。
⛰️ 桓公台:霸业最后的见证那座高大的夯土台基——桓公台,是故城的制高点。不要只是拍照打卡,试着攀登上去。
站在14米高的台顶,放眼四望,虽然今天已是田园风光,但这里曾是齐桓公大会诸侯、检阅军队的地方。想象两千多年前,在这高台上旌旗招展,齐桓公与管仲指点江山,成就"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台基周围的夯土层依然清晰可见,每一层都像历史的年轮,记录着这座台基从春秋到汉代的不断修建和加固。
殉马坑:无声的震撼在东周墓陪葬坑内,106具马骨整齐地排列着。这还只是当年600多匹殉马的冰山一角。
不要害怕这些白骨,仔细观看它们的排列方式——所有马匹都是被处死后按照作战阵型摆放的。每匹马都是年龄相当、体型相似的骏马,可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战马。
这一坑殉马所耗费的财力,足以装备一支强大的军队,直观展现了齐国"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的强盛国力。
孔子闻韶处:穿越时空的乐章(三月不知肉味)在故城东南角有一处简单的纪念性院落——"孔子闻韶处"。这里最易被游客忽略,却承载着动人的文化记忆。
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来到齐国,在这里听到韶乐演奏,被其尽善尽美的艺术境界深深打动,以至于"三月不知肉味"。
站在这个简朴的院落里,闭上眼想象一下:两千多年前,就是在这里,儒家圣人与齐国高雅艺术相遇,成就了这段千古佳话。这处遗迹见证了齐国文化的强大吸引力。
03 桓公称霸,管仲献策创辉煌
齐桓公(姜小白)是春秋中期齐国国君,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他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政治、军事、经济改革,采取“尊王攘夷”的策略,伐戎救燕,存邢助卫,定襄王之位,迫楚订盟,成为春秋首霸。
桓公与管仲的君臣际遇源于一段恩怨。当初管仲曾射杀桓公未果,箭中带钩。桓公即位后,经鲍叔牙力荐,不计前嫌,拜管仲为相9。管仲执政四十年,通货积财,富国强兵,辅佐桓公成就霸业。
管仲纪念馆位于临淄区牛山北麓,依托管仲墓而建,花费3000多万元修建,整座纪念馆保持着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风格。纪念馆主要分为两部分,馆区以文字资料介绍管仲以及齐国相关的历史,园区是管仲墓,这是真正的历史古迹。
参观要点:
管仲墓:高14米,东西34米,南北14米。1981年,当地政府修围墙加以保护,并立石碑两方。一刻管仲像,一刻“齐相管夷吾之墓”,并阴镌其简历。 展示馆:以管仲的生平为脉络,宏观展示中华第一名相功绩,共有五个厅(管鲍之交、桓公拜相、管仲治齐、首霸春秋、光照千古)和一个词(管仲祠)组成。 管仲思想:管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他辅佐齐桓公励志改革、富国强兵、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丰功伟业;他的民为邦方、札法并用、通商惠贾、开放务实的深邃思想,赢得了世人的讴歌和后人的礼赞。04 晏婴穰苴,文治武功安天下
齐景公有言曰:“无晏婴政不清,无田穰苴国不宁。
晏婴(字仲,谥号平)历灵公、庄公、景公三朝,长期担任景公时期齐国相国3。他廉洁勤政、崇礼爱民、机智善辩,并能力谏齐侯,身体力行,使齐国在列国诸侯的纷争中一直保持着大国的地位。
晏婴墓位于临淄区齐都镇永顺庄东南350米处。明代《临淄八景》诗中“古冢遗迹怀晏相”的深情追忆,便凝聚于此。晏婴以其“雄辩四方、智安社稷”著称于世,其“二桃杀三士”的谋略平息内乱,“晏子使楚”的机敏维护国格,节俭力行、犯颜直谏的风骨,更成千古楷模。
田穰苴(这哥们兵法实用性要比孙膑孙武厉害)是春秋晚期齐国著名军事家。他出身低贱,在晏婴的举荐下为将。为了严明军纪,他斩了监军庄贾,率齐军击退晋、燕入侵,因功被封为大司马,世称司马穰苴。后人将其军事思想整理成《司马穰苴兵法》一书。田穰苴墓位于临淄区齐都镇尹家村南250米处。
05 从临淄小吏到复国英雄(田单传奇人生)
人生阶段
经历与抉择
临淄小吏(蛰伏)
担任市掾(管理市场的小官),默默无闻。
安平突围(智谋)
燕军破城,他让族人“锯断车轴并包以铁皮”,成功突围至即墨,显露智慧与远见。
即墨守将(坚韧)
被推举为将,坚守即墨孤城数年。
火牛复国(巅峰)
出奇计,以火牛阵大破燕军,收复七十余城,再造齐国,功勋卓著。
遭忌离齐(悲情)
功高震主,遭齐王猜忌最终被迫离开齐国,投奔赵国,并在赵国终老。
田单墓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皇城营村东南约700米处,石槽村西侧34。墓冢略呈方形,现存封土高约7米,南北长约26米,东西长约25米34。墓前有1988年临淄区人民政府所立“田单之墓”石碑,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06 齐文化博物馆,镇馆之宝惊艳世人
要深入了解临淄的历史文化,齐文化博物馆是必去之地。博物馆位于临淄大道308号,建筑规模宏大,外观像一部扭转的台历,建筑面积达3.5万平方米。这里拥有文物3万余件,上展文物4100余件。
金银错镶铜牺尊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堪称战国时期青铜工艺的巅峰之作。这件牺尊通体镶嵌金银丝线云纹,牛首眼珠为墨晶石,双耳和鼻梁嵌绿松石,制作精美绝伦。现存牺尊本就不多,如此精美的更是独一份。
这货长得像牛像鹿又像羊?其实是战国时期的“调酒神器”!背上盖子一掀,能装7斤酒,肚子里还有过滤网,喝前摇一摇,果渣酒糟自动分离!逆天细节:牛鼻上套着个圆环,和现在拴牛的鼻环一模一样!2500年前的工匠,怕不是穿越过去的?冷知识:牺尊出土时,肚子里还残留着酒石酸,专家说:“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年份酒!”
金银错镶铜牺尊
另一件镇馆之宝是“郾王剑”,上有篆书铭文“郾王职作武某旅剑”(“郾”通“燕”),是燕昭王赐给“武某旅”的尚方宝剑。
郾王剑
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西汉银豆
这件高 10.9 厘米的银豆出土于汉齐王墓陪葬坑,是丝绸之路上文明碰撞的实物例证。其主体为波斯风格的扁球形银盒,盖面与器身装饰尖瓣形 “裂瓣纹”,具有典型的古代西亚艺术特征。齐国工匠为适应本土使用习惯,在盒盖上加装三个铜质兽钮,并配以铜制喇叭形底座,将其改造成中国传统礼器 “豆” 的形制。这种 “外来器形 + 本土改造” 的模式,生动诠释了汉代齐地兼容并蓄的文化胸怀。该器物曾作为山东省唯一文物亮相 2010 年上海世博会,被誉为 “最早的中西合璧艺术品”。
西汉银豆
汉代王室雅器:鎏金熏炉
1979 年出土于汉齐王墓的这对熏炉,通体鎏金,盖顶透雕首尾相接的盘龙,腹部刻有 “左重三斤六两” 等铭文。炉体呈半球形,短柄喇叭足,造型简洁而华贵。熏炉不仅是贵族熏香的实用器具,其鎏金工艺与龙纹装饰更彰显了西汉王室的尊贵地位。两件熏炉中的一件曾作为齐文化代表文物长期陈列,另一件现藏于淄博市博物馆,共同勾勒出汉代贵族 “红袖添香夜读书” 的生活图景。
鎏金熏炉
约四千年前咱老祖宗喝酒用的“高脚杯”,“蛋壳陶”高柄杯,是在桐林田旺遗址中出土的,也是喝酒的酒杯。蛋壳陶的厚度能够达到0.5毫米左右,所以形容它是“薄如纸,明如镜,黑如漆,声如磬”,被称为史前制陶工艺的巅峰之作。
蛋壳陶”高柄杯
除了酒器,在桐林田旺遗址还出土两件陶甗(yan三声),大的这件被称为“甗王”。它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可以蒸饭,叫甑,下半部分可以烧水,叫鬲,中间细腰内有孔为箅子可以往上透蒸汽,所以跟现在的蒸锅一样,是专门用来蒸饭的。这件“陶甗”高116厘米,一次蒸煮的饭食可供十几人同时用餐,也反映出当时父系大家族的昌盛。
甗王
到了殷商时期,人们已经很熟练地掌握了青铜冶铸技术,能够铸造出很精美的青铜器了。这件人面斧头形的器物叫“钺”,青州苏埠屯墓出土。它不仅器形巨大,最主要的还在于它装饰风格的夸张。它的器身为透雕的人面纹,张口怒目,威猛庄严。正反两面铸有“亚醜”二字,所以又名“亚醜钺”。钺是由工具斧演变而来的,也曾作为兵器,后来(随着等级的出现)逐步演变成权力的象征。而”亚醜”二字据考证是一个部族的族徽,这也证明,曾经有一个经济繁荣、实力强大的亚醜部族在这里建立过邦国。
威严不足,却意外可爱的“显眼包”亚醜钺”
因为高昭子位列齐国上卿,位高权重,经常出入于齐国宫廷,所以孔子有机会跟随高昭子,到齐国宫廷里欣赏到著名的大型宫廷乐舞——齐《韶》。据说孔子就在齐国研习起韶乐来,他陶醉其间,到了忘我的境界,很长时间连吃肉都不觉得香,从而留下了“三月不知肉味”的传世佳话。
这边展出的是从齐都镇大夫观墓出土的编钟和编磬。编钟是青铜的,分为两种,像这种斜挂的钟叫做甬钟,还有一种直挂的钟叫做钮钟。这是编磬,编磬是用一种很特别的响石磨制而成。编钟、编磬都悬挂在木架上,用小锤敲打着演奏。古代将高雅的音乐称作“金石之音”,将贵族们的优裕生活称为“钟鸣鼎食”,这都与编钟、编磬为主的宫廷雅乐有关。
让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音乐”
2000多年前的山东人对爱情专一的象征,这是一件雁足灯。古代的灯具造型丰富多彩,而这件雁足灯它的灯柄是一只大雁的脚,塑造地栩栩如生。这件雁足灯有可能是一件婚嫁用品,因为大雁对爱情十分忠贞,所以古人常用大雁造型的青铜器来寓意爱情专一、婚姻幸福。(今天我们常说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原意指的就是大雁)
雁足灯
战国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繁荣,齐国的铸币业也更加发达。齐国的货币主要是齐刀币,俗称齐大刀,以厚重、大气、精美而著称。齐刀币的面文流畅华美,常见的有5种:包括三字刀“齐法化”;四字刀“齐之法化”;五字刀“安阳之法化”、“节墨之法化”和六字刀“齐建邦鋹(左“立”旁,读“长”)法化”。其中以六字刀最为珍贵,这是(公元前279年)田单复齐之后,齐襄王还都临淄时铸造的,是中国最早的纪念币。
跨国流通的硬核钱币:齐刀币
这是一面龙纹矩型大铜镜。我国古代的铜镜大都是圆形的,方形的很少见,这件铜镜是目前国内出土的最大的一面方镜。它高115厘米,重113市斤,背面雕有龙纹图案,(龙身盘错缠绕,极具动感)四角及中间有五个拱形挂钮,悬挂起来就跟穿衣镜一样。
汉代齐国古人的“穿衣镜”
这是丙午带钩。带钩是古代人腰带上的挂钩,相当于现在的腰带扣。这件“丙午带钩”它通体的花纹都是用金银丝镶嵌的,下部是龙蛇头,蛇的嘴里含着一颗翠绿的珠子,上部是鹰头,鹰还戴6j.5rfr.cn着高高的帽子,中间有手抱着一条鱼,鱼是活动的,但是掉不出来。我们再来看它的背面,背面有银丝勾嵌的铭文:“丙午钩,口含珠,手抱鱼”,做工非常精美,是带钩中的精品,也是国家一级文物。
古代男人的专属奢侈品!带钩!
在山东枣庄的北部,有一座小城,它不仅是春秋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善国",更是两位传奇人物——墨子和鲁班的故里。这里曾经上演过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技术攻防战,影响了整个战争史的走向。这里就是滕州——古滕国所在地。
01 古滕遗韵,走进“善国”故城
位于滕州市姜屯镇滕城村,这里是山东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滕国故城。故城最具代表性的景观是文公台,亦称"灵台"。据《孟子·梁惠王上》记载,滕文公效法周文王筑灵台、掘灵沼,取"与民同乐"之意。
战国时期,滕国只是方圆五十里的小国,却能在八百诸侯并立、七雄称霸的环境中存活下来,并被誉为“善国”,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历史奇迹。这一切与滕文公的政治智慧密不可分。在做世子时,他就两次问政于孟子。孟子告诉他:“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也”。
继位后,滕文公聘请孟子到上宫讲学。面对“滕,小国也;间于齐楚间,事齐乎?事楚乎?”的困境,孟子建议:“不依靠某一大国,只要施行仁政,就能富强不败”滕文公采纳了孟子建议,“法先王”、“行仁政”、“施善教”,不久滕国名声大噪,远近颂文公为“贤君”。甚至楚国农家学派代表人物许行和宋国的陈相兄弟等都慕名来到滕国定居,可见当时滕国的影响力
台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株参天古槐。它们传为唐贞观年间所植,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被当地人尊为"神树"。树干粗壮需数人合抱,枝繁叶茂,苍劲古朴。
游玩贴士:文公台左掖门两侧有清代砖刻楹联:"古迹近荆流,曾向高台怀世子;遗封原叔绣,莫将飞阁误滕王"。这副对联巧妙地将滕文公与滕王阁区分开来,值得细细品味。
游玩贴士:台东侧建有善国碑林,陈列着从汉至今的数十块碑碣。其中有汉画像石、唐造像碑、宋太祖圣谕碑和苏东坡的《西园诗碑》等,兼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02 你可知道在山东滕州,有一座世界唯一的墨子纪念馆
走进滕州墨子纪念馆,最先颠覆认知的不是泛黄的典籍,而是展厅里一组组可互动的 “墨子发明” 复原品:
在 “光学厅” 的暗室中,一定要体验 “小孔成像” 实验 —— 当你点燃烛台,调整木板上小孔的大小与距离,幕布上会清晰呈现烛火倒立的影像,这正是《墨子・经下》中 “景到,在午有端” 的具象化呈现,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光学实验记录。
展厅角落的 “桔槔” 模型藏着古人的水利智慧。这个由墨子改进的提水工具,通过杠杆原理,只需轻轻按压长杆就能将井水提升,比直接打水省力 70%。仔细观察模型的木轴连接处,没有任何金属零件,仅靠榫卯结构咬合,却能灵活转动。
03 世界首个全面展示砚文化的专题场所——墨砚馆
墨砚馆藏砚有四大特点:
一是“全”。既有先秦的研磨器、汉晋的砖砚、瓦砚、瓷砚、铜砚等,又有唐宋元明清至今的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或红丝砚)中国四大名砚和各省名砚;既有石材砚,又有砖、瓷、陶、漆、木、铁、铜、玉、竹、水晶、玛瑙、鎏金、景泰兰等砚。
二是“史”。根据治砚名家石可先生临摹故宫珍藏历代名砚,邀治砚专家精心仿制秦汉至清末的名砚120余方,展现了中国砚台发展史,为砚史研究提供丰富资料;
三是“大”。他将墨学与砚学研究融为一体,亲自创意策划、启功先生ct.5rfr.cn题名、石可先生和石盾先生设计制作的“墨子砚”,长460厘米、宽260厘米、高176厘米,是世界最大的铜砚,荣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殊荣。
四是“新”。藏砚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较多,既有实用性的普及品,也有观赏性强的艺术品.
04 匠圣鲁班,巧夺天工的技艺
鲁班(公元前507年-前444年),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春秋末期著名的工匠家、发明家。他是滕州鲁寨村人,被后世尊为建筑工匠的祖师爷。
鲁班的发明创造涵盖木工、建筑、军事等多个领域,传说他发明了曲尺、墨斗、刨子、钻子、锯子等木工工具,以及云梯、钩强等军事器械。
在滕州建有鲁班纪念馆,这是目前全国建筑体量最大、功能最全的纪念鲁班的专门场馆。纪念馆采用"天工开物·匠心独运"的设计理念,凸显鲁班的工匠精神。
看点:滕州鲁班纪念馆的入口处,矗立着一尊鲁班手持曲尺的铜像,铜像底座刻着 “巧夺天工” 四字,而底座侧面暗藏玄机 —— 用不同木材拼接成的 “鲁班锁”(六子联方),没有任何钉子却能严丝合缝,游客可尝试拆解重组,体验古代工匠的 “空间智慧”。
05 两位“老乡”的对决(止楚攻宋,史上最早的技术攻防战)
公元前440年左右,楚国准备攻打宋国,请鲁班制造了云梯等攻城器械。墨子得知后,立即从齐国出发,步行十天十夜赶到楚国郢都。
在这场著名的"止楚攻宋"事件中,墨子与鲁班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技术攻防演练:
鲁班九设攻城之机变,墨子九次成功抵御;鲁班攻城器械用尽,墨子守御办法有余。最终墨子说服楚王放弃攻宋,避免了一场战争。
历史意义: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技术攻防演练 体现了"以技止战"的和平理念 展现了墨子"非攻"思想的具体实践 开创了通过技术展示避免战争的先例06 孟尝君的 “风云”:薛国故城里的战国记忆
薛国故城的 “城墙密码”:滕州市官桥镇,远远就能看到连绵的土黄色城墙 —— 这是战国时期孟尝君田文封地的 “薛国故城”,也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战国古城遗址之一。故城周长 10.6 公里,现存城墙最高处达 7 米,站在城墙顶部,能清晰看到土层中夹杂的 “夯窝”(夯土时留下的痕迹),每个夯窝直径约 8 厘米,间距均匀,考古专家推断这是当年用 “石夯” 分层夯实的结果,这种工艺能让城墙更坚固,抵御攻城器械的冲击。
“孟尝君门客府” 遗址是故城的核心看点。遗址内出土的 “陶水管” 令人称奇 —— 水管呈圆筒形,接口处设计成 “承插式”,即前一根水管的末端粗,后一根的前端细,拼接后能有效防止漏水,这种设计比西方早了 1000 多年。遗址展厅里,还陈列着一件 “铜带钩”,带钩上刻有 “薛公府” 三字,专家考证这是孟尝君门客的配饰,带钩背面的 “错金” 工艺(将黄金嵌入铜器纹路),展现了战国时期的高超冶金技术。
故城西北角的 “孟尝君墓”,封土高约 10 米,直径 30 米,墓前立有清代乾隆年间的 “孟尝君田文之墓” 碑。绕墓而行时,不妨留意墓前的 “石兽”—— 虽历经千年风化,但仍能看出是 “麒麟” 造型,麒麟在战国时期是 “贤君” 的象征,这也暗示了孟尝君在世人心中的地位。当地传说,孟尝君死后,其门客为纪念他,在墓旁种植了大片松柏,如今墓周的古柏已有数百年树龄,枝干苍劲,仿佛在诉说着 “食客三千” 的传奇。
孟尝君纪念馆的 “门客故事”
薛国故城旁的孟尝君纪念馆,通过场景复原再现了 “冯谖弹铗”“鸡鸣狗盗” 等经典故事。在 “冯谖烧券” 场景中,蜡像栩栩如生 —— 冯谖(孟尝君门客)手持火把,正在焚烧百姓欠孟尝君的债券,旁边的孟尝君面露疑惑,而百姓则跪地叩谢。这个场景背后,是冯谖为孟尝君 “收买民心” 的谋略,也印证了 “得民心者得天下” 的道理。
纪念馆的 “食客名录墙” 记录着 3000 多位门客的名字,其中 “鸡鸣”“狗盗” 两位门客的名字旁,还配有简笔画 ——“鸡鸣” 门客张口作啼鸣状,“狗盗” 门客则弯腰作偷盗状。正是这两位看似 “不起眼” 的门客,在孟尝君被困秦国时,“鸡鸣” 骗开函谷关,“狗盗” 盗取秦王的白狐裘,帮助孟尝君成功脱险,这也成为 “不拘一格降人才” 的千古佳话。
07 博物馆珍品,穿越时空的对话
要想深入了解滕州的历史文化,滕州市博物馆是必去之地。馆内藏品达5.2万余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58件。
第一镇馆之宝——滕侯鼎:这是一件西周初年滕国之器,为国家一级文物,2015年入选代表山东文化的百件"齐鲁瑰宝"。
鼎高27厘米,鼎盖和鼎身内部都铸有"滕侯作宝尊彝"六字铭文。这种器形被文物界专称为"对铭器",十分罕见。
第二镇馆之宝——不其簋:1980年出土于滕州市后荆沟村。器内底部铸有151字铭文,记录了西周宣王十二年(公元前816年)秦庄公破西戎的战役。
第三镇馆之宝——人面纹玉饰:呈墨色,体扁平。正面刻人面纹,是大汶口文化较早的人面形玉饰,也是迄今为止发现时代最早的人类画像之一。
发布于:安徽省源顺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